《Hello 北京》制片人独家对话
04月09日

2019年4月,春意萌动。中国电影市场,外片云集,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纪录电影《HELLO 北京》也在群雄逐鹿中定档4.19,这是同档期唯一一部纪录电影。作为一部有着“中国首部城市地标人文纪录”标签的电影,不禁让人心生好奇,WHAT IS THIS?

带着满满的疑惑,HOPE网有幸在影片上映前夕采访到了《HELLO 北京》的出品人兼制片人毛成胜先生,并围绕这部记录电影的台前幕后展开了深度对话。

《HELLO 北京》制片人 毛成胜先生

HOPE网:毛总您好!首先祝贺《HELLO 北京》马上要在全国院线上映了!您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

毛成胜:谢谢!此刻当然很兴奋、很激动还有一些紧张,电影上映就像是打一场残酷而惨烈的硬仗。

HOPE网:能向大家介绍一下《HELLO 北京》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当初为什么想做这么一部看起来并不商业的电影呢?

毛成胜:这个说起来就话长了。4年前,偶然和一个外国朋友聊起北漂,聊起对北京的感觉,突然萌生了做一部纪录电影的冲动。因为我本人也是北漂,在北京已经飘荡十几年了,对北京的感情很复杂,应该算是一个“老”“土”“北漂”了吧。但从外国人的眼里看“北漂”,还是很不一样的。就是那种以“北漂”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离开故乡打拼奋斗的人们对留不住的脚下与回不去的故土之间的微妙纠葛。

《HELLO 北京》的确是一部非商业题材的纪录电影。它真实的记录了来自德国的音乐家老锣,来自英国的创业者江森海、韩杰,还有来自巴基斯坦的银行家哈希博、留学生何瑞玛在中国当“洋北漂”的动人故事。

纪录电影的魅力就是真实。直面纪录,无论于个人的短暂一生还是人类的历史长河,都是一瞬间的永恒,捕捉住当时当下的心境与状态,这个是商业故事片无可比拟的。影视项目的商业价值当然要考虑,但传达的文化属性和人文内涵首先是第一位的。

HOPE网:看来您做这个项目还真是情怀优先啊!听您这么一说,让我这个小北漂也期待满满!《HELLO 北京》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毛成胜:《HELLO 北京》确实很有含义。“HELLO”是英文里最常见的问候语,在中国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北京既是主人公们生活奋斗的城市,也是中国的首都。在电影语境下,就是一群外国人对中国及奋斗的中国生活SAY HELLO!中外结合,一动一静,把这种友好温馨的氛围衬托出来了。

为了这个名字顺利获批,我们还特别向主管单位做了详细的阐述说明,最终得到了开明、包容地各级领导的一致支持。

《HELLO 北京》开机仪式

HOPE网:不听不知道,一听真奇妙。看来这部历时三年的纪录电影承载了您满满的爱啊。能给我们分享一下这部电影的台前幕后吗?

毛成胜:首先我要感谢导演及合作的全体小伙伴们,因为有他们坚持不懈的付出,才有今天大荧幕的一段呈现。

纪录电影不像商业故事片,不能靠编造,具有很多不确定性,这样拍摄的周期、围合的素材就会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还有很多突发事件的捕捉。如果说普通摄制组的工作是艰辛的话,那纪录片摄制组的工作就是不确定的超级艰辛,没办法,只有大量围合、捕捉。拍上大半天,能用的可能就几秒。这是考验心智和耐性的工作。

感谢万剑英导演,因为她在央视执导过很多大型人文纪录片的拍摄,有良好的阅历和修为,经验丰富,能相对精准地捕捉到人物的内心。人物纪录片,对人的把握相当重要,而我们片中的老锣、江森海都是极具个性的艺术家,如何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真情对话,这也是考验导演创作水准的。

当然,片中也有些人物并没有那么健谈,而我们又需要创作素材,只有大量的交流,并从他们的亲友中去捕捉信息。在主题创作一定的情况下围着主旨表达圆满,这些都不简单。

虽然电影名是《HELLO北京》,可拍摄地却遍布北京、香港、大理三地,不仅有古典兼容现代化的北京城,更有大理古城、魅力香港的五彩呈现。

三年多的拍摄时间,如果是一个新生的婴儿,此刻该长大到会叫爸爸妈妈了。这部电影不仅见证了画中人,也见证了很多幕后工作者的青春岁月。幕后的故事其实也不亚于台前。要说难忘的,其实每一幕都很难忘,以后有机会再细细分享吧!

HOPE网:我们知道现在各种影视、综艺节目等,描写外国人的节目并不少,您当时是怎么想到选用外国角色的呢?

毛成胜: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想到拍摄谁。这几位外国朋友是在主题确定后层层选定出来的,有点像选秀,我们团队的小伙伴在全国范围内海选。视角范围选定在中国生活工作的外国人,从文化名人、留学生、外企高管到武术爱好者,一层一层,最后圈定了这几位外国朋友,用时兴的中国话讲就是缘分。

其中,老锣的名气相对最大,他成功的推出了龚琳娜。初次见面,我和导演以及老锣聊了四个多小时,让我这个音乐的门外汉也似乎略懂,更重要的是他在北京呆了20多年,从一个求学的年轻小伙子转眼人到中年,丝毫不掩饰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热爱和对北京成就的感激之情。而来自创可贴8的江森海也是各大电视台的名人,他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喜爱以及成就他事业的第二故乡的惊叹;还有因追寻武术梦来到中国,最后在中国娶妻生子的韩杰;两代人都在中国生活的巴基斯坦人哈希博、何瑞玛都表达了对北京、对中国的友好与热爱。当然,他们也和我们这些“土北漂”一样,经历着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

如果说偶然的缘分让他们选择了北京,那么我们的影片就因北漂的必然选择了他们。事情就这么简单、纯粹。

HOPE网:站在观众的角度,《HELLO 北京》会让我们看到什么?另外这部片子是不是地域风格特别强?

毛成胜 : 我们刚才一直在讲“北漂”这个词,其实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化进程。以前我们的城市人口很少,在北京,往上翻三代是老北京土著的也不是那么多。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漂泊感,为了追寻理想,我们走进资源、机会相对更多的大城市。这既是一个无奈也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有了漂,我们的各种情感就扑面而来,有寄托的没寄托的,北漂、深漂、沪漂、广漂等等只要是离开故土的都是漂,如何面对“融不进的他乡,回不去的故乡”似乎是当下很多城市人必须集体面对的情感归宿。

为什么每到春节,我们的新闻媒体总有“衰败的乡村”“回不去的故乡”以及“逃离北上广”等热议话题,这其实是漂泊群体的共振发声。这些“洋北漂”虽然不能代表我们,但他们在异国他乡所承受的压力一点都不比我们少。他们如何积极的融入生活,乐观奋进的面对不如意,值得我们每个人静下心来思考。

《HELLO 北京》只是一个片名,或者符号,并不是只有生活在漂泊在北京的人才能看。每逢春节,春运高峰运送的几亿人次都可以是这部电影的观众。

HOPE网:在4月电影市场激烈竞逐的环境下,您对《HELLO 北京》的商业票房有什么预期吗?

毛成胜:《HELLO 北京》是一部纪录电影,和同档期的商业电影没有可比性,其实能在院线上映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至于商业票房,只能交给观众检验。无论从院线排片还是宣传发声,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不想哭情怀,从一开始我就对纪录片抱有审慎乐观的态度。于我个人而言,还是恳请更多的院线经理、有情怀有担当的电影人和观众能给予《HELLO 北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还许了一个小愿望,期待达标后能将这个《HELLO+城市》系列记录电影继续做下去。

HOPE网:您对未来纪录电影市场有什么看法?

毛成胜:说实在话,做纪录电影,我们还是小学生,忐忑的交出了自己的第一份作业。但也是不做不知道,在商业前景不乐观,预算有限,拍摄制作周期不可控的前提下,能坚持做纪录片这件事本身就是值得钦佩的。无论是2018年的《最后的棒棒》《大三儿》还是年初的《四个春天》《燃点》,越来越多的观众认知并接受了纪录片这个片种,这是特别值得期待的一件事。

中国有全世界最幸福的观众,也是最有见识的观众,所以我们只能诚心做好每一部作品,尤其是这种带着人文思考的纪录电影。只要创作者能静心,观众静心,我坚信纪录电影终将迎来春天。我们很高兴能赶上并见证这个春天的到来。

HOPE网:感谢您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关于电影的信息,最后请您为新电影作品《HELLO 北京》号召一下观众吧!

毛成胜:谢谢!请大家多多走进电影院支持观看《HELLO 北京》或者转发相关信息,因为这部电影里有你我的影子,有我们起起落落的拼搏奋斗,以及有烟火气的生活。

如果累了倦了,迷茫了躁动了,请停下脚步,叩问心门:我从哪里来?要漂向何方?

电影如果感动了您,请不吝推荐到您的朋友圈或给个好评,亲!您的支持与勉励是我们前进的永恒动力!